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非上市寿险保费破万亿元背后:头部狂欢,中小机构承压

  • 国际
  • 2025-11-06 23:00:02
  • 32
摘要: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敏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收官,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的阶段性成绩单完整呈现。整...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敏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收官,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的阶段性成绩单完整呈现。整体来看,行业保费收入跨越万亿规模,净利润同比实现近乎两倍的增长。

  受访业内人士均认为,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收益是险企业绩增厚的关键引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其次是IFRS9新准则提前上线,大量FVOCI资产浮盈可“一键”转损益。并且,预定利率的下调降低了利差损失,报行合一政策的推行也使得成本下降。

  然而,在一片向好的数据之下,部分公司的偿付能力指标大幅“跳水”乃至跌破监管红线,以及十余家机构仍深陷亏损的现实,也揭示出行业内部愈发深刻的分化格局。

非上市寿险保费破万亿元背后:头部狂欢,中小机构承压

  净利润激增近两倍

  今年前三季度,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17万亿元,这一数字标志着行业整体规模的又一次跨越。

  不过,市场集中度依然高企,其中泰康人寿保费收入分别高达1968.71亿元,中邮人寿保费收入达到1513.11亿元,二者合计便占据了行业总保费近三成的份额,构建了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位列第三的阳光人寿保费收入为921.27亿元,与前者拉开了明显差距。

  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由信泰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等机构组成,保费规模在400亿至500亿元区间内激烈竞争。此外,包括招商信诺人寿、中意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在内的共26家公司保费收入超过百亿,构成了行业的中坚力量。另有28家险企保费收入在10亿至100亿元之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多样性。

  而小康人寿、三峡人寿、恒安标准养老和华汇人寿4家机构的保费收入均不足10亿元。其中,华汇人寿前三季度保费收入仅为100万元,业务几近停滞。

  “头部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成熟的渠道网络,建立了很宽的护城河。”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告诉本报记者,中小型险企如果继续在它们设定的赛道,比如追求规模、比拼趸交、依赖银保渠道上进行同质化竞争,几乎是没有胜算的。

  在杨帆看来,中小险企的突围之路必然在于“差异化”和“特色化”。它们必须放弃与头部公司在规模和渠道上的正面竞争,转而深耕细分市场,例如聚焦特定人群的健康险、养老险,或依托股东资源在特定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同时,要通过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实现精细化运营,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构建起自身独特的、难以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保费增长态势也并非全线飘红,尽管多数公司实现了保费同比增长,但华汇人寿、长生人寿和横琴人寿却分别出现了61%、36%和23%的大幅下滑,这些负增长的个案凸显了部分险企在渠道、产品或资本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盈利能力的显著改善是三季报最亮眼的地方。除信泰人寿未披露净利润数据外,57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638.27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88%。盈利机构的数量从去年同期的34家增至45家,行业盈利面显著拓宽。

  不过利润的贡献同样高度集中于头部。泰康人寿以247.72亿元的净利润一骑绝尘,是57家保险公司中唯一利润超百亿的机构。中邮人寿以91.29亿元的净利润稳居第二。仅这两家公司便贡献了行业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银行系险企在盈利榜上表现尤为突出。工银安盛人寿净利润达39.68亿元,同比增长121.18%;招商信诺人寿净利润为32.03亿元,实现了超过十倍的惊人同比增长;中信保诚人寿则成功扭亏为盈,录得31.4亿元净利润。此外,农银人寿、交银人寿、建信人寿等也均位列净利润前十,显示出银保渠道深厚的客户基础和稳健的盈利能力。

  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润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驱动力:一是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端显著改善,有效提振了投资收益;二是“报行合一”等监管政策的深化,大幅挤压了费用水分,提升了负债端的经营质量。

  谈及盈利可持续性,杨帆认为,由政策驱动的负债端成本优化和效率提升是具有长期性的,但投资端的高收益则面临资本市场波动和利率下行的双重挑战,因此未来盈利水平将更趋平稳,行业整体已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和价值创造。

  仍有13家机构亏损

  在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仍有13家机构未能摆脱亏损。北大方正人寿、长生人寿、爱心人寿、横琴人寿等公司的净亏损额在3亿元至4.35亿元之间。

  分析这些亏损机构,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同时伴随着保费增长乏力、投资表现不佳或偿付能力紧张等多重问题。例如,净亏损4.35亿元的北大方正人寿,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在本季度出现显著下滑。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核心风险指标,绝大多数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环比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监管红线。然而,个别机构的状况急剧恶化,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

  长生人寿是本季度风险最为突出的案例。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上一季度的107.2%骤降至38.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31.6%暴跌至61.3%,双双大幅低于50%和100%的监管要求。

  长生人寿在报告中解释为受3季度利率跳升的影响,长期利率债账面价值大幅降低,同时准备金折现率的下降使得偿付能力准备金增加较多,导致实际资本较2季度末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进而使得偿付能力下降。

  受访人士均认为长生人寿的案例是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管理挑战的一个缩影。王国军告诉本报记者:“长生人寿在2018年前销售的大量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仍处于退保期,现金流流出刚性。非上市险企缺乏股权融资、永续债等多元资本补充工具,一旦亏损,偿付能力迅速恶化。

  杨帆指出,在“资产荒”背景下,优质长期资产与负债端久期难以匹配,导致险企利差损压力持续累积。其次,部分公司过去依赖高保证利率产品扩张,形成了沉重的刚性负债成本,在市场利率下行时,资产端收益无法覆盖,迅速侵蚀资本。最后,这也反映出部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对利率风险的预判和压力测试不足,未能及时调整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

  长生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股东方高度重视公司偿付能力问题,已加快推进资本补充的相关工作,尽快解决偿付能力问题。”

  华汇人寿则面临的是公司治理困境。其风险综合评级已连续多个季度为C类,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相关问题长期未能解决,“三会一层”无法正常运行,业务经营基本停滞。尽管公司自称资产流动性较好,但治理僵局无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北大方正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出现了超过20个百分点的下滑。其背后原因与一项不良投资有关。该公司于2017年投资的一笔3亿元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债券出现利息支付延迟,目前已累计计提减值损失1.61亿元,直接侵蚀了其资本金。

  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北大方正人寿表示:“公司管理层将密切关注资产负债的匹配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资产配置,并密切关注资产信用评级,同时严格管控保单退保情况,提升业务品质。”

  “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上最核心的挑战是利差损风险的阴影重现。在长期利率下行的环境中,保险公司为了匹配长期负债,大量配置了长期利率债。”杨帆指出,当利率突然快速跳升时,这些存量债券的账面价值会大幅下跌,直接侵蚀公司的实际资本。同时,准备金评估利率的下降,又要求公司计提更多准备金,进一步消耗资本。

  在杨帆看来,这一“资产端缩水”和“负债端增提”的双重挤压,对一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形成较大冲击。这暴露了许多公司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不足的问题,以及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和压力测试可能不够充分。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发表评论